在移动端改名之后,桌面端用了十几年的酷睿i系列也在今天正式终结了,迎来了全新的酷睿ultra 200S系列。这次的首发测试,我们不光会对比14代,看看架构升级究竟有多大,可以拉上隔壁的zen5进行红蓝对决,当然还要加上7800X3D,看谁才是最强的UPU。本次我们测了10款CPU和数量众多的游戏与软件。
Ultra200s系的改变
那我们先来看一下这次的新U都有哪些改变。
命名改变
首先是命名,这次不叫15代了,而是叫酷睿 ultra 200S。首发一共是推出了5款CPU,
和移动端的命名逻辑类似,定位从低到高分为ultra 5、ultra7和ultra 9。那后面的数字对应代数和实际的SKU,配合F尾缀和之前的含义是一样的。
产品规格
那相比于命名,大家更关心的肯定是性能规格。
ultra 9和前代的i9对比,内部依然是是8P+16E总计24个核心。但是ArrowLake全系都取消了P-Core的超线程功能,并且频率也略微下降。285K的最高睿频相比于上代下降了0.3GHz。另外两款U7和U5的情况也是一样的。
很多朋友可能会有疑问,你这牙膏怎么还倒吸回去了呢?实际上,想要提升多线程性能,更强或者更多的E核会比超线程效果来的更好。按照英特尔的PPT,在砍掉超线程之后,虽然P核的多线程性能下降了,但是能效比却上升了5%。把性能功率面积全算上,综合还有15%的提升。
封装工艺
和移动端的MeteorLake一样,ArrowLake这次也用上了Foveros 3D封装,在基板上集成了计算、SOC、图形和IO四大模块,
而边角的空硅片用于平衡散热器压力,这次的只有基本还是英特尔的22纳米工艺。四大模块都用上了台积电的先进制程。其中核心的计算模块用的是N3B工艺,每四个E核为一组,八个P核与四个E核通过Ring总线相连,并且共享36MB的L3缓存。
那相比于14代的RaptorLake大小核集中放置,交叉的布局可以均匀分摊大核的发热,带来更好的散热效果。
核心延迟方面我们测试下来基本上没有变化,全核心的平均延迟就是35~40纳秒。四个小核在一个簇内,相互之间的延迟明显更低,那只有不到20纳秒。
而9950X在跨CAD访问时延迟普遍会达到70纳秒以上。在相同的7200 C34内存下,285K的内存延迟提升了20纳秒,这可能会影响到游戏性能。
这次ArrowLake还新支持了CU-DIMM内存,这种内存会自带一个时钟发生器,可以将内存频率与CPU频率解耦,从而实现更高的内存频率和更好的稳定性。曾经的特挑内存才能上到8000的频率,现在用CU-DIMM内存可以轻松实现了。
中间的SOC模块基于N6功能,包含DDR5内存控制器、PCIE控制器、媒体引擎和14 Tops算力的NPU。
解码一直是英特尔的强项。媒体引擎现在可以硬解8K 60HZ 10bit HDR,编码8K 120Hz 10bit HDR,格式支持也很齐全。
核显模块还是初代的Xe-LPG架构,工艺为N5。那这次全系列核显规格都是四个Xe核心,每个核心内还会包含一个光追单元。
IO模块采用N6工艺,包含两个雷电控制器和8条PCIe通道。
核心微架构
Ultra 200s可以说是从12代以来桌面端的最大一次改变了。P核升级为了LionCove架构。首先是缓存性能的提升,原本的L1缓存变成了L0,还新增了192KB的L1。此外每个P核还有3MB的L2缓存。
LionCove控架构这次显著加宽,分支预测块的容量扩大,取指单元和解码带宽也都得到了提升,乱序引擎的乱序度显著增加。同时在这一代,整数单元和浮点单元也都进行了拆分。之前的统一数据调度器被拆分成了6单元的整数调度器和4单元的浮点调度器。这样拆分的最大好处就是能效的提升。那如果没有执行浮点代码,那浮点调度器就可以完全关闭,减少整个核心的能耗,或者将这部分功耗分配到核心其他部分,让核心的运行区域达到更高的频率来获得更快的处理速度。
此外LionCove的频率调节精度也从100MHz一档细化为了16.67MHz一档。更精确的频率控制会对处理器的能效表现有非常大的帮助。
E核的Skymont微架构变化更大,现在是每四个E核为一组,可以共享4MB的L2缓存,也可以和P核共享36兆的L3。从功能上来说,已经和之前的RaptorCove的这种大核有没有区别了。
前端的解码单元增加到了3组3-Wide的解码器,现在每个周期可以获取96字节,并解码9条指令,比上代的Crestmont宽了50%。分支预测单元分配到128字节,μOP队列从64提高到了96。这让Skymont拥有了目前x86处理器中最宽的解码能力。
此外乱序引擎也增加到了8宽,ROB缓冲区也从256条增加到416条,执行引擎和矢量单元同样有大幅度的升级。根据英特尔的说法,Skymont的这个IPC甚至小幅领先的14代的大核RaptorCove。
由于E核的性能大幅提升,所以Ultra 200s在调度上不再是优先大核,而是会优先把非游戏和生产力负载分配给E核。而必要时负载才会放到P核,那这样同样可以提升能效表现。
大家最关心的新CPU电压问题,英特尔表示也已经吸取了13代和14代的教训,现在给每个核心都加上了DLVR功能,可以单独对每个核心进行更精细的电压管理,从而获得更好的稳定性。超频玩家也可以在bios里协调每个核心的电压了,超频上限变得更高。
CPU外观
这次Ultra 200S系列的顶盖明显比14代长了一点。背面CPU触点也从1700个增加到了1851个。那这也意味着需要搭配全新的800系主板使用。目前和CPU一同发布的只有最高端的Z890芯片组。PCH可以扩展出24条PCIe4.0通道。具体情况大家可以看图,
测试环境
我们这次测试采用的主板是ROG的Maximus Z890 HERO,
配备22+1+2+2,总计27相最高110A的DrMos。带Ultra 9 285K是轻轻松松的。作为一个旗舰定位的主板,扩展性也自然是拉满了,一共提供了6个M.2接口,其中三个为PCIe 5.0速率。在侧面还有一个PCIe 4.0*4的SAS Slim接口,可以扩展更大的容量的硬盘或者是更多的Sata。 IO接口也是十分的豪华,足足8A+3C的配置,其中2个还是40Gbps的雷电4还有2.5G和5G的双无线网卡,无线网卡则是最新的WiFi 7。天线也是快拆设计,插上就能用,不需要费劲拧了。
ROG 800系主板的重要设计都在“易用”两个字上面,全新的免工具M.2快拆,只需要轻轻一拉就能卸下M.2的装甲,安装也只需要用力一按就能把硬盘安装到位。显卡快拆从之前的按钮升级为了一体式快拆结构,插上显卡后只有从显卡的左侧用力才将显卡拔出,其他角度显卡都会被牢牢锁死在主板上,让装机玩家更加方便了。
散热器是升级过的龙神3 Extreme 360水冷。冷头的屏幕还可以监控硬件的运行状态,自带的扣具偏移功能可以让冷冻中央直触这次ArroeLake的核心发热区,带来更好的散热效果。自带的三把磁吸风扇也升级到了30毫米厚度,看上去就性能满满。当然为了保证测试公平,在散热测试时其他CPU我们也会使用这款龙神3 Extreme 360水冷。
虽然这是支持CU-DIMM内存,但是为了控制变量和老平台一致,在英特尔平台我们依然使用的7200MHz C34内存。AMD平台采用的是甜点频率6000MHz C30。显卡则是RTX090猛禽。
在游戏测试时统一使用1080P高画质进行测试,保证除CPU之外不会出现其他瓶颈。那其余配置大家可以自行观看。
另外特别说明一下,14代CPU我们使用了包含最新微码的bios,但是测试时我们关闭英特尔默认的性能模式,而是用的板厂的调度策略以释放出最佳的性能。
跑分测试
SPEC 2017测试结果
首先来看行业标准SPEC 2017,在固定3.6GHz下使用5600 JEDEC内存,通过GCC 14编译SPEC,最终得到了这样的结果:
那这次新架构对IPC有不错的提升,大核LionCove对比14代的RaptorCove整数提升了8.5%,浮点提升2.7%,对比Zen5整数部分也有2%的提升。
小核方面,这次Skymont的提升更大,对比上代的Gracemont增强版,整数提升了18%,浮点提升了足足80%。现在Skymont的IPC已经和14代的大核RaptorCove持平,浮点也只有7%的差距。
从IPC可以看出,这次全新的大小和架构确实是很不错啊,那实际性能到底怎么样呢?
Cinebench 2024测试结果
在Cinebench 2024测试中可以看到,由于这次架构的全面换新,285K的单核成绩来到了149分,相比上一代14900K和9950X提升7%。多核成绩相较于14900K小幅提升5%,对比9950X提升6%。在中端CPU中这些差距则会稍大一些。265K的单核成绩已经超过上代的i9,对比147K有小幅的领先。与对面的9900X相比,单核领先的5%,多核领先9%。至于7800X3D嘛,跑渲染的场景并不是它的主场,一会儿游戏才是它Carry的时候。
Cinebench R23测试结果
R23的成绩会有一些变化,285K的单核虽然依旧领先9950X,但是多核成绩要略逊于16大核的9950X。对比自家的14代,这次多核性能提升幅度可只能说不太明显,只有单核有小幅度的提升。中端CPU这边的提升会更大一些。英特尔这边无论是单核还是多核都小幅领先对位的R7和R9。对比自家的上代产品,这已经不是挤牙膏了。你跟我说这是测试偏差我也信。
CPU-Z测试结果
在CPU-Z测试中,285K的多核性能相较于14900K提升8%,相比于9950X领先了5%。单核性能相比于上代的14900K反而有点下降。中端CPU的表现依旧是小幅度领先于对位产品,依旧和14代拉不开差距。
Cinebench R23多线程能效曲线
那通过能效曲线可以发现这次Ultra 200S的重点提升在能效上。在日用的最多的100W功耗内,285K对比上代14900K的平均有20%的提升。对于9950X这种双CDD设计,本来功耗就更高,所以在低功耗下265K的优势会非常明显。在145W左右是分水岭,低于145W是285K的表现明显更优,高于145W时9950X的性能更强。
但桌面端的CPU还要追求低功耗下的能效表现,多少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。现在285K只用70W功耗就能打平移动端的14900HX,倒是可以期待一下明年在笔记本上Arrow Lake-HX的表现。
AIDA 64 FPU测试结果
烤机功耗和温度测试与能耗曲线是基本吻合的。285K的峰值功耗对比上代14900K下降了18%。现在满载上比上一代i7都要低一些,温度也要显著的降低,不再是顶着100度这边的温度墙去战斗了。
AMD这边由于PBO策略,所有的CPU都卡在95度温度墙上,而且这代的P核和E核是是交叉排布的,对散热效果也更好。现在即便是280W的功耗,CPU也就是85度,而14代的210W就要81度了。
游戏测试
游戏方面我们这次选取了新款代表性游戏进行测试。
CS2
首先来看网游方面,在CS2中285K的表现有些出人意料。
虽然平均帧和1% low帧都小幅领先9950X,但却不及自家的上代产品14900K。1% low帧方面,285K小输7800X3D,大缓存在游戏方面确实更有优势。通过实时监控小窗可以发现,285K在游戏时的功耗和温度要比14900K和9950X更低。265K和245K也是一样的情况,
DOTA2
在DOTA2里7800X3D像开了挂一样,成绩是一骑绝尘。有大缓存就是可以为所欲为啊。285K在这项里全面落败。平均帧甚至打不过自家的上代i7,只能勉强小胜9700X一点。好在温度和功耗对比上代同样得到很好的控制。
PUBG
在PUBG中AMD已经进入了R7默秒全时代了。英特尔除了1%low帧有点优势之外,平均帧是全面落败。在自家阵营这里,285K甚至打不过自家上代的i7,1% low帧和i5打的有来有回。
同时测下来几款产品,我们可以发现,英特尔这次在游戏性能的提升并不在帧数上,而是在游戏时的实时功耗和温度。三款CPU无论是在对比自家的上代产品,还是AMD的对位对手都是低了不少。但桌面端耗电大户一直是显卡,在CPU功耗降低后,除了打游戏时风扇噪音小一点,那对桌面端用户只能说是感知不强。
戴森球计划
沙盒游戏是英特尔的优势项目,来看这次的表现如何。
英特尔在这个游戏里终于是找回了一点场子,那虽然还是打不赢自家的上代,但最起码打赢Zen5了。但获胜的原因并不是英特尔足够强,而且AMD被双CCD的调度问题拖了后腿。两款双CCD CPU在这款游戏中都受到影响,单CCD的9700X就没事,那至于7800X3D还是一如既往的强。
城市:天际线2
在不受核心延迟影响的天际线2模拟时间测试中,新CPU立马被打回原形,又出现了U9打不过自家上代i7的情况。
在天际线的游戏帧数上,Ultra系列仍然没有打过自家的前辈,对于AMD平台也是优势甚微。
黑神话:悟空
游科优化确实还行,由于是显卡出现了瓶颈,所以我们重点关注功耗的表现。观察功耗可以发现,285K的运行功耗远远要小于14900K和9950X。265K则是用i9一半的功耗就达到了同样的游戏帧数。CPU温度表现也是要比AMD这边好上一些。
极限竞速:地平线5
地平线5的优化同样不错,所有的CPU差距都在两三百分点内。285K的功耗对比上代14900K低了40%。265K则是只有i9一半的功耗。7800X3D的1% Low帧是AMD阵营中表现最好的,看来大缓存对3A有一定的帮助。
赛博朋克2077
又回到了我们熟悉的样子,甚至出现了U9打不过i5的情况。265K确实是符合英特尔宣传,打游戏时功耗只有i9的1半了,但帧数相比于I9也跌了16%。
所有的游戏测试下来呢,这次桌面端200S的游戏表现可以说是一言难尽啊。我们的所有游戏测试都是用的1080P分辨率,在大家常用的2K或者4K分辨率中,游戏帧数的差距虽然不会有那么大,但运行功耗更低的代价是多数游戏性能出现了下降。
生产力测试
生产力部分我们测下来表现还行。
Handbrake转码测试
在H265转码测试中,285K对比上代有12%的提升,对比理论性能更强的9650X也快不少。在H264中也是一样的情况,英特尔几款CPU都要强于AMD。
Adobe测试结果
Adobe三件套测试中,PR的表现和解码测试中的相同,英特尔CPU表现要全面于AMD。但285K的成绩和上代i7打的有来有回,在PS和AE中和上代的i9几乎相同。AMD在PS和AE里则是全面领先英特尔。
Blender Benchmark测试结果
在Blender的测试中,各款CPU的表现和理论性能基本相同,285K在三个项目中领先两项小胜于上代的i9,但不及多核性能更强的9950X。
CrossMark
CrossMark是模拟日常办公中低负载的表现。新的Arrowlake在这项测试中表现不错,比Zen5要好一点,但对比14代提升并不明显。
V-Ray6.0 Benchmark
V-Ray渲染一直是AMD的优势项目,在这项中9950X领先285K 20%,285K的理论性能更高,小胜上代的i9。
Corona 10
在Corona 10的测试中,这款CPU的表现和刚刚的都相同。285K落后使用纯大核的9950X 12%,领先上代的i9 5%。但在265K和245K对比上代的i5和i7几乎是没有提升。而对比同定位的9900X和9700X有小幅度落后。
y-cruncher圆周率计算1000亿位
圆周率计算测试中,Arrowlake凭借架构和性能优势小胜14代,但AMD CPU的计算时间比英特尔CPU都要更短。9950X甚至比285K的时间短了一倍。
总的来说,Arrowlake凭借编解码引擎的提升,在视频转码和视频编辑等都有一定的优势,对比上代有一定的提升,但在渲染和大量计算场景中,285K的性能不及AMD 9950X。
所有的测试到这里就算全部结束了。不知道你对这次桌面端更新Ultra 200S有什么看法?这次测试后,我是感觉有点无奈。作为英特尔从十二代以来变化最大的桌面端CPU,Ultra 200S系列的微架构,尤其是E核有了跨越式的进步。但全新的设计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,虽然能耗控制和生产力性能都有进步,但玩家们最关心的游戏性能反而出现了倒退。今年对英特尔来说绝对是命途多舛的一年。作为消费者一家独大的样子绝对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。只能说希望英特尔重新振作起来啊,和AMD打的有来有回,大家才能用上更加越好的产品。
发布者:硬件先生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hardwaresman.com/ultra-200s-pingce/